2022-08-01
(2022年7月13日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主任会议通过)
一、总体评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区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策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始终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按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定位和要求,聚焦原创性突破、应用性转化、产业化落地,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一是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改革、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在松先行先试,与上海科学院、东华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目前全区已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9个、重要科技平台354个。二是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显著增强。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持续涌现,450毫米集成电路晶用生长系统等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1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4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是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开展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加强科技孵化器体系建设。打造“政策+产品+金融”三位一体科技金融生态,科技金融规模稳步增长。加强人才要素支撑,院士(专家)工作站增至64家、位列全市第三。四是服务经济发展和新城发力能力稳步增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306家、位列全市第三,市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量位居全市第二,4家科技企业登陆创业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融合发展,打造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信创产业等领域优质企业不断集聚,有效提升松江新城的核心竞争力。
二、工作建议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区在加快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成效明显、进步较快,但对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三先”示范走廊、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要求以及“五大新城”战略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高水平创新供给还不足。我区高层次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还不多,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存量资源还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二是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有待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但重点领域领军企业规模不大、“独角兽”企业较少,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仍需增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待提升,对全区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三是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还不够大,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资源比较稀缺,配套服务和产业生态还存在短板,高科技人才集聚和成果转化环境还需提升。大学城高校科技创新潜能尚未得到全面释放。为此,会议建议:
(一)提高服务协调能力,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科创第一动力,落实好我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强化区科委、科创办等职能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管理、服务协调的能力,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优势,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互通、成果对接、资源共享,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落地,加快G60脑智科创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等国家和市重大工程,支持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高端服务器、5G通信、抗疫药物等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二)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全力构建松江高质量发展增长引擎。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发现力度,实施“雏鹰”、“双提升”、“领军”计划,加大小巨人企业培养力度,形成一批“隐形冠军”、“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科创企业。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管理,明确要求、强化考核,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共同推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支持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快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提质升级,助推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发展。坚持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深化产业布局,围绕先进制造业“补链强链”“集链成群”,开展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提升松江新城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松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加快营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最优科创生态。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投入力度,落实激励企业研发的普惠性政策,更好地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放大“双创债”“批次包”“园区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成效,完善“政府+园区+担保+银行”的四方协同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加强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集成,多层次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创业园等,完善社会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完善科技人员培养、引进、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对高端人才的集聚与培育,健全人才服务配套体系,解决好顶尖人才、海外人才、高层次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持续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