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松江区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建设情况的审议意见

2022-10-31

(2022年10月28日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一、总体评价

近年来,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打造全民健身活力之城,建成体育强区”的奋斗目标,持续开展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的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建设意识逐步增强。区级部门及各街镇已经将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作为重要事项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区体育局、水务局、绿容局等职能部门,在建设、规划中已经将健身步道建设融入体育设施、河道整治、景观提升项目之中。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本区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实施办法》《松江区体育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将健身步道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三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通波塘、泗泾塘、淀浦河以及中央公园、泰晤士小镇等一批新建健身步道相继建成贯通,已经成为市民健身的打卡点,同时各街镇结合城市更新、新建住宅小区、乡村振兴等工作,也积极开展健身步道的建设和改造。目前全区公共空间健身步道已有124条,较“十三五”末增加了38条。

二、工作建议

健身步道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容量大,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松江公共空间健身步道建设仍然存在职责不清、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优、管理不善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围绕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求,借助上海建设“一江一河”幸福岸线的东风,加快推进公共空间中的健身步道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户外健身需求,为此,会议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破除利益藩篱,充分认识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作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民生工程,纳入重点工作加紧加快推进落实。要充分发挥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松江新城建设需求,区领导领衔,成立由区发改委、规资局、财政局、体育局、绿容局、水务局、房管局等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确定牵头单位,明确工作职责,以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的建设和管理。

(二)强化规划引领,细化建设标准

要发挥规划引领调控作用,聚焦居住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产业园区、公园绿地、景观河道等重点区域,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结合松江新城建设,统筹城镇化区域与农村地区发展需求,融合绿道、防汛通道、健身步道建设,编制统一的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的建设规划。规土部门和相关街镇要统筹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想方设法落实包括健身步道建设在内的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为后续体育事业发展留下土地规划空间。要明确建设标准,根据绿道、防汛通道、健身步道建设的总体情况,加强建设标准的融合度,明确贯通开放、慢行系统、标识系统、配套设施、景观照明等建设要求。要制定实施计划,按照新建、改建、提升分类推进,先易后难、逐年实施。要强化全要素设计,注重多元复合功能,融合儿童、年轻人、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各种人群的需求,将健身步道与绿化景观、休闲娱乐、防汛应急、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功能融为一体,策划景观主题,实现景观空间和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完善工作机制,均衡协调发展

要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不断探索完善建设工作机制,对于新建类项目,可依托项目本身融入健身步道建设内容,由项目单位统一实施,如水利工程,可依托河道整治项目,统筹市、区、镇三级财政资金,统一设计,由水务部门或街镇负责实施,泗泾塘一期、淀浦河九亭段已有成功经验;对于改建、提升类项目,建议由相关部门争取市级政策,财政部门统筹建设资金,由区属公司具体负责实施。要实施错位发展,依托松江特有的山、水、林、园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加快推进“一江、二园、四湖、五河”相互衔接的慢行体系;依托江南水乡河网密布的特点,结合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拓展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建设的内涵,串联起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场所,展现户外体育运动中自然、健身、休闲的文化理念。

(四)提升管理效能,发挥综合效益。

要按照建管统一、上下一盘棋的原则,管理重心下移,探索落实属地化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考核标准,培育专业化、综合性的管理人员和管护队伍,进一步夯实街镇管理基础。要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吸引人民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健身步道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多方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要依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充分运用建设成果,进一步提高“智慧网格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公共空间管理体系。财政部门要用足用好市级补贴政策,整合各方资金,区、镇两级政府要统筹按排,按照实施计划逐年足额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的持续建设、改造。

 

附件: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实录


 

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发言实录

 

许复新副主任:提两个方面建议,一是相关部门要提前规划建设部署,目前很多健身步道是后期改造建设的,增加了财政负担,造成一定程度浪费,在规划时要考虑到后期健身步道需要,尽量选择人员流动密集、使用率较高的地方。二是保障后续维护资金投入,健身步道后续维护保养费用较多,需要科学养护,保障资金落实到位。

 

徐卫兴副主任: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建设情况总体良好。意见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健身步道建设重点,建议要在住宅小区外的公共空间中重点推进,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考虑建设自行车专用道。要沿绿沿水和居民集中区域建设健身步道。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部门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如“三道融合”等,使得健身步道贯通成环、串连,乃至与绿地、公园等联通。另外还要注意建管并重,确保可持续的使用。二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区政府及其部门,要向市、兄弟区学习,想方设法突破难点问题。规资、水务、绿容等部门要进一步主动协作、主动作为。同时,区政府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列入重大项目进行督办。另外,要明晰压实建设管理维护的责任,纳入到年终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

 

杨仁娟委员:作为一个生活在松江的市民,谈谈我的感受。最近有一句网络热句:“我很健康,我能让你健康,我一直在传播健康的路上。”可见健康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总体来说,124条健身步道基本形成了社区体育生活圈。但是,在日常体验中还是有点不足:一是智能性不高。在获取健身计划、随时了解健走里程、速度和卡路里消耗,给予实时的健身指导方面存有不足。步道的科技健身属性不强,没有进行相应的科普,减少健身误区。二是趣味性不强。健身步道的功能较为单一,没有分区块设置的儿童游乐、室外健身和健身广场等,吸引性和趣味性不足。对此,提出建议:一是提高健身步道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科技感。要根据区域发展特点,结合公园的自然环境与周边市民健身特点进行专业化、智能化、美观化设计。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用高科技为智慧健身步道赋能,在实时获取和验证相应用户信息、使用信息数据方面提高智慧性,吸引市民去“打卡”的同时,增强健身步道的科学性。二是提高健身步道的区域性划分,增强参与感。在智能健身步道周边建设儿童游乐拓展区、室外智能健身中心、智慧健身广场等特色健身区域,各区域配备智能健身器材,为市民打造绿色多元、舒适共享的健身休闲空间。

 

顾逸程委员:报告和意见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下面提几点建议:一是数据要详实,对全区目前124条市民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的描述中,缺少多少里程等具体信息。第二是“三道融合”理念,因为是专用名词,报告和评议中有防汛河道提法,也有防汛通道,要明确到底是通道还是河道。三是部门要协调,由区政府责任部门牵头,制定全区统一的标准体系,有关项目的建设规划、建设标准、实施金额、工程验收、养护管理、协同理财等的标准办法。同时应纳入区城维项目管理范畴,按照区城维项目管理办法管理。

 

沈晨辉委员:健身步道投资少、见效快、承载力强、容量大,是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前期区体育局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增加本区健身步道的覆盖面,数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期盼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就本区健身步道建设工作,我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要形成真正的工作合力。绿道、防汛通道、健身步道都有健身的功能,大同小异,但分管条线不同、建设单位不同,要想实现“三道融合”,就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融合建设标准,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形成真正的工作合力,联动协作,尽早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0公里健身步道的建设任务。二是财政要持续支持,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财政很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大家都知道。但健身步道投入不是很大,我个人建议,在财政困难的当下,应该痛下决心,将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暂缓实施或不实施,把钱用在刀口上,用在人民群众真正需求、期盼的工作上。三是建设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要有覆盖面。优质安全的健身步道是提高全民健身最经济、最实用、最能提高全民广泛参与健身的有效途径之一,进行健身步道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符合新发展理念。因此建议要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速度,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这个规模有两层意思,一是单条健身步道要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能够形成环状,便于群众行走、跑步等健身活动。二是规划布局要有一定的规模,优先聚焦开放式公园、居民聚集区、沿江沿河沿湖等重点区域,开展系统建设。

 

朱永田委员:前期区体育局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成效很明显,作为一名普通居民,有很强的获得感。因此,我提两点不成熟的建议:一是健身步道规划布局要进一步合理完善。要更加关注老城区和老旧小区周边,这里的老人多,居民区密集,需求很大,老百姓愿望很迫切,希望政府相关部门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已有的规划也要尽快落实落地,正如审议意见里所说步道投资少、见效快,人民群众获得感强,相关政府部门更要在群众真正需求、期盼的工作上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二是统筹规划,提档升级,建设高品质路景相容的步道。松江有悠久的历史,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荟萃之地,要依托松江特有的山、水、林、园资源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尽可能使我们的步道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兴起,跑步的人越来越多,松江每年也举办半马比赛,迫切需要一条慢行的跑步道,但目前看到大部分人都在马路边跑,很不安全,希望一条能建设好一条风景优美,设施完备的全程贯通的跑步道,既满足了健身,又装点了城市,也通达了人心。

 

刘峥委员:“去哪里健身”成为市民关注的一个热点,相对于室内健身场馆,人们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活动,那么经济、便捷、安全的户外健身步道着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借此机会提两点建议:一是着力构建一流健身步道系统。目前现有的步道功能大多较为单一,而一流的步道功能往往是复合式系统化的。建议一方面整合现有的步道资源,探索体旅文绿融合,打造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绿色生态交互式、多功能的特色步道线路,而松江特有的人文生态禀赋完全可以为此提供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以点连线成片,由中心城区辐射街镇,组成网状健身步道系统,建立人文自然、山野滨水、体旅休闲、智慧互动等多样化的步道分级体系。二是积极拓展健身步道的新空间。虽然松江建有了124条健身步道,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家门口的健身场所的需求和愿望与日俱增,日益迫切,因此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现有体育资源的科学布局,并向人口集中的密集区、设施缺乏的老城区、配套不足的新建区(比如南大居)合理倾斜,继续加大健身步道的建设投入,惠及更多的市民。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新的步道空间,向林地、水岸、滨江延伸。国务院办公厅今年颁布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支持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建设森林步道、登山步道,在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因地制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松江是全市唯一拥有2处郊野公园的区,有独特的山水云间,环境优美的自然公共空间完全具备建设特色体育公园的特质,而多功能的健身步道可以把周边分散的人文生态资源、各种健身场地串联、贯通起来,去郊野公园徒步、骑行、露营或将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户外活动的方式。

 

陶力峰委员:刚才报告中提到,当前公共空间中健身步道建设也面临着规划落地困难、资源融合困难、管理维护困难的三大难题,我就结合工作实践,在此提两点看法:一是要坚持“三线合一”的发展思路,注重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探索。要把握好“十四五”期间体育发展改革的重要机遇,有效整合本地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健身步道建设。通过公益性服务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激活土地利用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着力解决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失衡、管理不善等现实问题。二是要完善健康步道配套功能,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根据“十四五”规划对于“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建设举步可就的社区体育设施,调动社会力量补充体育场地供给,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要进一步优化布局、精准供给,将健身器材、科学健身知识融入步道建设之中,为百姓健身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持续提升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