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督工作

关于对松江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情况的的讨论意见

2023-05-05

(2023年4月17日上海市松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主任会议通过)

 

一、总体评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决定》和新出台的《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深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落实各项产业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等各项举措,全区就业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一是就业规模保持稳定。截至今年2月底,我区办理就业参保登记的整体就业人数为57.59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稳定。今年一季度全区新增就业岗位6850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27.9%。二是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顺应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建设,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逐年增加,截止2022年12月全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占比分别为0.1%、57.2%和42.7%。三是重点群体就业不断推进。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扶持力度,2022年本区户籍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4126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7.9%,帮扶引领成功创业701户,与2021年相比增长4.3%,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531人,与2021年相比增长7.06%。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四是失业状况持续改善。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持续保持低位,截至目前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436人,控制在指标数的91.8%,稳定在目标范围以内。

二、工作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区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复杂。一是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对未来预期偏弱,稳岗压力加大,一些重点企业由于订单减少等原因,用工人数明显减少。同时,我区作为人口大区,每年需新增就业岗位数较大,据估计,今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24600个,总量位居全市前列。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随着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电子机械等传统行业用工有所下降,生物医药等高技术行业用工需求增长较快,加之部分企业开始逐步推进“机器换人”,就业市场对一线普工需求减少,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但部分劳动者的学历专业、经验技能无法满足相应就业岗位需求。三是部分重点群体就业面临难题。今年本区户籍高校毕业生约为3800人,不少毕业生倾向到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工作;大龄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偏弱,一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诉求过高,与就业市场实际差距较大。此外,还有一些青年存在“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四是就业促进服务有待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还比较薄弱,就业服务的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会议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全面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合力。今年2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并于3月1日起施行。《条例》细化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以及用人单位、有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学校等各方的主体责任,并对宣传引导、区域协作、表彰奖励等作出规定。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落实好《条例》中关于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政策支持、创业扶持以及基层人员配备等各项规定,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工作合力、破解就业矛盾,充分发挥好街镇作用,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为不断提高民生福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坚持稳存量、扩增量两手抓,实现多渠道扩大就业。要稳住就业基本盘。积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引导企业扩大规模增加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继续落实好援企稳岗扩就业举措,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倾斜支持,推动政策精准落实、高效直达。积极跟踪重点用工企业、劳动力市场,提前做好政策储备,切实做到有备无患。要培育就业增长点。要对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建设和“松江枢纽”等三张王牌,对准6+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能级提升需要,完善相关就业配套政策,进一步做大做深高素质劳动力“蓄水池”。要围绕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开展创业型城区、特色创业型社区创建,充分发挥创业培训计划、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指导站等平台载体作用,运用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着力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鼓励规范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加大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就业服务、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等方面支持力度。

(三)强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全面提升就业质量。持续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宣传引导,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用足用好各项扶持举措,努力提高就业率。要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推荐、落实优惠政策、发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站作用等综合举措,引导我区退伍军人提升就业能力、更好实现就业。深入开展“人人乐业”专项行动、长期失业青年启航计划等,花大力气做好大龄农村富余劳动力、戒毒刑释人员、自闭症人群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着力兜牢民生底线。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和能力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做好“家门口”“楼门口”就业服务。利用好“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大力拓展线上公共就业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推动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要加强对企业用工情况的监管,确保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扶持资金用到刀刃上。

(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着力缓解结构性矛盾。专业技能欠缺是当前制约很多劳动者实现就业的重要因素。要聚集“6+X”先进产业集群建设,加强先进产业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大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开门办学,积极探索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持续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区内院校的开放实训中心能级,积极拓展技能竞赛、技能交流、技能水平认定等复合功能。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积极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少年崇尚技能、学习技能、走上技能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