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3
——记区四届人大代表张永强
![]() |
黄桥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稻田金浪翻涌,溪水清澈见底,站在村边的房屋顶上,可以俯瞰三江汇流的美景。“浦江第一村”,“上海首个火龙果种植村”,“楹联第一村”…这一个个名称对于黄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永强来说,是一种精神鼓舞,也是一种肯定。今年44岁的张永强,从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黄桥村,从最初的民兵连长,到如今的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他的心全都扑在了黄桥村的建设上,“我始终 |
坚持黄桥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步,两者缺一不可。”
“泥腿子”变身“知识型”
张永强是土生土长的黄桥村村民,从1988年起,他先后担任过民兵连长、村支部书记、村行政负责人等职务,2003年3月,他开始担任黄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至今。“当上了村干部,自身的文化程度一定要跟上。”尽管只有初中文凭,张永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有着深深渴求。从当上人大代表的第一天起,无论工作多忙,他都要挤出时间学习法律法规、上级政策要求和文化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他先后完成了成人中专、大专和本科的学习,彻底从一个土生土长的“泥腿子”村干部逐渐转变成一个令村民羡慕的“知识型”村干部。
张永强说,作为村民的代表,自己只有提高了文化水平,吸取理论知识,在带领黄桥村村民共同营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才会走的更科学,更有实践性。“时代在变化,如果不紧跟发展脚步学习新知识,农民的意识只会逐渐落后,农村的发展水平也只会停滞不前。”有了张永强的这个带头作用,黄桥村的整体文化修养也得到了提升。
传播文化 提升素养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而这一文化在张永强的带领下,于黄桥村更是得到了广泛发扬。2007年,他利用村民平日喜爱写春联、挂春联的习俗,成立了“黄桥楹联沙龙”,把村里爱好楹联的党员和群众聚集起来,围绕新农村建设、迎世博、庆祝建党90周年、廉政建设等主题进行楹联创作,举办多场楹联巡展,到居民家中送春联,将政策宣传融合到楹联创作中,既发挥了人大代表宣传政策的教育作用,同时又有效的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养。
在《中国优秀对联作品集》一书中,收录了这样几条张永强创作的对联。“泖港镇贤才相聚齐泼墨,黄桥村贵客临门共赏联”;“黄桥碧野千层浪,泖港清河万古流”。“我本身对对联的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以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一个人的万千思绪,充满妙趣。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能够将楹联文化在黄桥村这样广泛宣传,并且取得成功,令我们的村民在精神文明上能够有所追求,我想这一步我走得很正确。”张永强说,将政策的宣传与沟通用这样新颖的形式表达,相信村民也更容易接受,更有兴趣接受。
村委会的楹联展览室内,更是充满书香气息,一幅幅对联书法作品展示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黄桥村。2011年1月,黄桥村更是被上海市楹联学会授予了“上海楹联第一村”的荣誉称号。如今,在黄桥村两月一期的“黄桥新风”报刊上,有一块以“楹联艺苑”为名的专版,介绍楹联沙龙的活动,讲述楹联的历史由来,也定期刊登优秀的楹联爱好者的创作,广受村民欢迎。
利民便民 发挥作用
在黄桥村,张永强带领一班人建立了“三室一站一店”服务形式,即村民事务受理室、标准化中心卫生室、社区文体中心活动室,为民服务站和联农便民超市。在这里,村民们可以看病,打牌娱乐,交水电煤气费,还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日用商品,构筑了为民、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凭借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张永强在工作中善抓重点,敢想、敢干、敢拼,称得上是农村基层工作领头人。在当上区人大代表后,他更是心系群众民生,牢牢抓住上海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三农”工作综合实验区核心村的契机,依靠全体村民,发挥全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加大村庄改造整治力度,做到农民住宅外墙白化、河道净化、村庄美化、道路硬化。如今,黄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水泥路修筑到了每家每户,基本能够实现户户通,全村百姓的“出行难”问题得到缓解。公交车通到了村里,路边搭起了漂亮的候车木棚,交通也更加方便。
“人大代表肩担重责,但我会化压力为动力,在宣传政策、传达民意的代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内容,更贴近群众,为村民办实事。”张永强平日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深入选区与选民的紧密沟通联系,倾听来自黄桥村各个角落的呼声,探寻选民最迫切的需求,并及时将选民意见建议通过议案等方式向区人大反映,争取诉求得到合理解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张永强还曾先后荣获过松江区优秀党务工作者、松江区先进村委会主任等荣誉称号。2012年初,张永强更是当选为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依然会坚持自己的原则,认真负责,物质和文化发展双管齐下,让黄桥村的村民生活的更好。”
责任编辑: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