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城区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基本达到市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发展目标推进的现状,区人大常委会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公共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松江城区公共资源配置的现状
“十五”期间,松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变,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建成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松江城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水平处于市郊前列。
(一)公共交通
松江城区内公交线路为20条,配车数为207辆;城区出发向各镇辐射的公交线路(以各乡镇为终点站)共有11条,配车数为99辆。由城区通往市区的公交线路有6条。公交车辆基本上以大型公交客车为主。城区20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168km,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2.17km/km2;300米、500米公交线网覆盖率分别达到74%和92%。出租车共有676辆,其中区域性出租车500辆。城区内共有公交枢纽站5个,公共停车场9个1806个车位。
随着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和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尤其是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基本形成了以区域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目前松江城区公共交通资源配置的现状,基本上符合城市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
(二)教育
至2006年底,松江城区共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46所,其中,幼儿园23所(含民办4所),学前幼儿7647人,专任教师443人。中小学校23所(含民办3所),学生33674人,专任教师2183人。其中,外省市户籍的学前幼儿1492人,小学生2636人,初中生1544人,分别占城区总体的19.51%、20.15%和12.41%。城区另有农民工子女学校5所,中小学生2584人,附设学前班幼儿295人,专任教师89人。城区有公办职成类教育机构3家,民非企业办学单位46家,电视大学1所。其中,中职在校生5000多人,松江电大在校注册学生6800多人。另外,松江大学园区7所高校,学生共有7.2万人。
城区现有在职市特级教师6名,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30名。中学高级教师230名,占8.5%,中学一级教师1435名,占53%。城区学校中,特级校长3名,一级校长21名。在城区2737名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2025名,占74%,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5名,占2%。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市示范性幼儿园各1所,市一级幼儿园5所。建成松江区教育宽带专网,实施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专项工程,所有中小学教室均配备了电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城区人口的急剧导入,适龄人口入学需求逐年攀升,使城区人口密度远高于规划预测生源,原有的公共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城区内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初中教育资源比较紧张,公共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卫生
至2006年底,松江城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共50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9家,卫生机构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1家,民办医疗机构14家。公立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城区内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齐全,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作为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和功能延伸,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城区内(除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的有关数据)床位数1390张,卫生技术人员1677人,执业医师700人,注册护士680人。松江区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医师的比例达到69%,已提前超过全市规定的到“十一五”期末达到50%的指标任务。松江城区共有救护车5辆,按户籍人口统计,城区每万人拥有救护车数0.27辆。
根据市卫生局对每千人床位数、每千人卫技人员数、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每千人注册护士数的统计数据看(以户籍人口数统计),松江城区内各项统计数据与市中心城区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但卫生资源总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
截止2006年底,松江城区区级文化设施有区文化馆1家、区图书馆1家、区博物馆1家、区影剧管理站1家、电影院2家、专业演出场所2家。区图书馆现有藏书39万册。初步形成区、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梯度结构,构建基层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岳阳、方松、中山、永丰四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计18287平方米。岳阳、方松街道各有一家具有演出和放映功能的小型影剧院;方松街道还有一家美术馆。四个街道73个居委会都已建有文化活动室,总面积为11898平方米,配有图书阅览室等。松江城区(四个街道)持各类文化经营许可证场所共有371家。
随着松江新城框架基本建成,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相对滞后,尤其是标志性、功能性的文化设施短缺情况较为突出,不仅与市中心城区相差甚远,有些设施配置还落后于其他区县。
二、松江城区公共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松江新城功能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的配置都有了提高,但发展还不够平衡,相对来说,交通、卫生方面的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先发展,而教育、文化方面的资源配置相对滞后。当前松江城区公共资源配置中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不强,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还需加强
松江城区区域内交通堵塞通行难,主要集中在居民出行高峰时段。从2007年9月中旬起,先后有200辆公交新车代替原来的老旧公交车辆,与公交新线网同步启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松江市民出行难问题,但由于票价、线路设置、道路路况等多种因素,与老百姓期盼的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便利周到的服务尚有差距,公交微循环不畅通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城区居民出行距离相对较短,松江市民在城区内出行基本还以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为主,由此出现部分线路的公共交通车辆有空载的现象。老城区的道路路面相对狭小,加上缺少必要的公共停车场,许多车辆停放在道路上,加大了路面拥挤,影响了车辆的通行速度。此外,货物运输车辆的停车,以及大型公共场所社会车辆停放,仍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从松江城区到上海市区和其他区县的线路来看,高速公路成为快速联系的重要通道,而高速公路的收费过程和收费机制不仅增加时间成本,还增加了车辆的运营成本,松江市民要求解决交通城乡一体化的呼声强烈。
2、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的资源严重紧缺,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还需加强
随着城区新建住宅小区的建设增多和人口的大量涌入,适龄人口入学需求逐年攀升,同时,城乡教育发展尚不均衡,城区教育整体水平高于农村教育,松江地区的优质师资又集中在城区的学校内,导致农村生源向城区迁移,促使农民为孩子就学而进城购房,增加了适龄人口入学的压力。目前,松江城区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的资源严重紧缺,造成学生就近入学困难。按市班额数标准,需增9班规模的幼儿园10所,25班额的小学4—6所。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松江城区的优质师资明显低于市中心城区。例如,与徐汇区比较,幼儿园、初中、高中的特级教师低0.20%、0.20%、1.34%,初中、高中的高级教师低2.2%、9.8%,与此同时,松江城区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跟不上教育规模超常规发展,配套学校连年增加,青年师资大量补充,骨干教师由于群体处于退休高峰等原因呈现出结构性短缺现象,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3、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社区公共卫生还需加强
与市中心城区医院的雄厚医疗实力和医疗条件相比,松江城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第一人民医院南院于2006年在松江落成开业,对改善和提升松江地区的医疗条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不能满足松江地区和松江附近地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需求的需要。“三医联动”实施后,社区公共卫生的作用更加突出,方便了市民就近就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难的状况。但在社区卫生站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部分卫生站设点不合理,卫生站设在二楼以上,不方便老人和病人就医。二是部分卫生站建筑面积还没有完全达到标准要求,功能设置不完善。三是因医务人员总体编制少,导致卫生站配置的医生少,影响对医务工作的开展。四是社区卫生站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滞后,病人不能够在卫生站直接使用社保卡就医。
4、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亟需加强
近几年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文化资源的硬件建设上仍然短缺,尤其是缺乏城市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主题公园等区级标志性的文化硬件项目,这与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松江是“上海之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不相适应。区级层面的有些文化设施陈旧老化、功能不全、场馆面积离行业的标准要求的差距大。老城区集中了大多数常住人口,而文化设施配置陈旧、缺乏。各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缺乏统筹使用、管理的机制,资源作用发挥有限。
5、对公共资源宏观配置、综合利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中了解,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于其管辖内的资源配置情况是高度重视的,但对于其直接管辖之外的同一类资源情况,因体制、机制等原因,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利用。如,如何发挥松江大学园区高等教育资源辐射效应,如何发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雄厚医疗资源,还未真正形成有效机制,对于这部分优质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运用,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
三、优化松江城区公共资源的思考和对策
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应当结合松江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解决人民群众需求最为迫切的环节入手,扎实推进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一)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加强对公共资源配置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改革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需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必须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予以考虑,使公共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公共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使公共资源在配置中,更加科学合理,减少成本,并发挥更大的成效。建议成立公共资源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公共资源配置和优化的调研和动态的分析,明确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拟订措施,协调各公共资源之间的配置。
(二)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市区人口向郊区转移的趋势,松江城区人口导入有增无减的现状难以逆转。因此,要在立足于松江人口规模120万的基础上,超前进行公共资源的综合配置,逐步做到配置到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公共资源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松江城区的公共资源配置,在公共交通资源配置方面,要结合建筑改扩建工程和市政、绿化等工程增建及其他措施增加泊位供给总量,基本满足城市发展、汽车进入家庭所带来的刚性需求,大型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建设必须配置地下停车场(库),尽快建成与道路交通容量相协调、与土地利用功能相匹配的停车系统。要提早实施轨道交通9号线的延伸工程,以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及时实施教育专业规划的调整和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松江新建住宅配套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及早解决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加速建设紧缺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缓解当前十分突出的入学矛盾。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推进老城区文化艺术中心的选址和论证,促使其早日开工建设;加大对程十发艺术中心和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等区级标志性、重要的文化设施项目的推进力度。在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将社区卫生站建设作为政府实事项目,按质按量予以办理;进一步完善培养、引进医务专业人才的机制,大力推进《松江区卫生人才倍增三年行动计划》。要对部分公共资源建设项目的功能性上加强研究,避免重复投入,使项目发挥综合功能。
(三)加大投入,提高效能
要按照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财政增长与公共资源的配置投入相适应的机制,探索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运营,对严重缺乏的公共资源和需要政府贴补的支出,保证每年有一定的财政资金的投入。倡导和协调具有一定资源的单位,实现资源社会化有偿使用。建议加强公共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高公共资源的管理水平,使公共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强化整合,综合利用
公共资源具有社会公益性,公共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其配置要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由于体制等原因,公共资源的综合利用还要进一步加强,要继续做好将学校的文化等设施向社会开放,社区也要为学校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源,达到公共资源共享,使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加大公共资源投入的同时,也要充分评估公共资源的效能,尤其是对原先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设施,不能随意移作他用。坚持配置与优化相结合,加快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加强整合和盘活存量公共资源,促进各类公共资源协调发展,实现公共资源的充分共享。
(五)正确定位、科学发展
松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状况,对松江的公共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市“十一五”规划中“1966”城镇体系规划把松江定位于9个新城之一,这种定位势必使松江新城与市中心城之间基础不同,导致在公共资源的配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转移,市中心城区人口不断减少,郊区人口持续增加的趋势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变。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松江城区与市中心城区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平均班额数上相比较,小班34.1比25、中班38.6比25、大班41.1比27.5、小学46.5比31.2。松江城区幼儿园和小学的班额数已远远超过市标准,而市中心城区的上述指标已大大低于市标准。又如,卫生资源配置,松江的医疗卫生科研力量与市中心城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松江城区与市中心城区相关公共资源配置不存在可比性,需要对“松江城区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基本达到市中心城区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强推敲和研究。公共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状况,主要解决松江城区公共资源配置的布局是否合理、公共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以及各公共资源配置之间的协调性是否得到加强,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
优化松江城区若干公共资源配置课题组
二〇〇七年
责任编辑: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