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松江浦南地区“三农”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8-11-2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现代化松江的大局,在全区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松江浦南地区的“三农”工作情况,基本反映了全区“三农”工作的现状。按照年初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调研小组在2008年第三季度就松江浦南地区的“三农”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情况报告。
一、松江浦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三农”工作的现状
松江浦南地区包含松江区叶榭镇、泖港镇、新浜镇、石湖荡镇,土地面积218.24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36.09%;耕地面积15.19万亩,占全区59.2%;户籍人口14.24万,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6.25%;农业户籍人口8.44万,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9.5%2008年上半年浦南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2.5%
近年来,在区委区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松江浦南地区结合区域特点,做好黄浦江上游水源的保护工作和松江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实支农措施,促进农民增收,把浦南基本建成了松江地区粮食、蔬菜、水产、花卉、瓜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五厍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浜镇成为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九个试点镇之一。
1、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开始起步
松江浦南地区现已建成设施粮田8.45万亩、设施菜田1.05万亩,分别占全区9.68万亩设施粮田和1.56万亩设施菜田的87.3%67.3%。已流转土地12.3万亩,占农户承包地面积13.14万亩的93.6%。已培育100亩以上粮食家庭农场453户,经营面积6.71万亩,分别占全区家庭农场597户,经营面积9.05万亩的75.9%74.1%。已有合作社63家(全区111家),经营面积10.61万亩,占浦南地区耕地面积的69.8%。农业15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3.62万亩(全区20.8万亩),占浦南耕地面积89.7%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植保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的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浦江农资连锁超市和农邦农机合作社为农服务深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五个农业服务信息平台,浦南地区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53个(全区90个)。大力开展专业农民培训、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先后开设了粮食、蔬菜、花卉等29个培训项目。已有89名、294名“专业农民”(全区167名、800名)分别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中级证书。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培育品牌化农产品
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农田防护林建设7万亩(控制面积)占浦南耕地46.1%,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双减行动,鼓励施用有机肥。种植业耕地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松林茹塘、曙光种养结合基地已成功实现种养循环生产。
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完善上市前检测检疫、整治监管制度,加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并做到100%强制免疫,确保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强化农业品牌化建设,浦南地区已有近20只农产品分别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形成了“云间大自然”、“家绿”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绿色、有机品牌。
3、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农民保障
大力推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的社会保障建设。农村8.46万劳动力(全区19.66万人)中非农就业达到7.48万人(全区17.75万人)占88.4%,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到5289人(全区1.25万人)。近年来,农民人均年收入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增,2006年人均年收入7782元(全区9382元),2007年达到8603元(全区10367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984元、财产性219元、经营性2330元、转移性1070元。
累计解决农村镇保人口4.05万人,占全区解决农村镇保人口17.23万人的23.5%。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99.4%,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老年农民最低养老金已提高到200/月。建立了合作医疗补助、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三条保障线,大病报销限额提高到6万元。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区财政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增加到5000万元,使浦南各村可支配财力达到80万元以上,对全区农业投入和农村河道、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超过5个多亿,重点推进浦南农村路、桥、河道等设施建设,近三年累计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60座(全区470座),完成村级河道疏浚454.1公里(全区1133公里),完成了浦南地区所有渡口改造任务,农村道路、供水管网等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观。
推进自然村落改造,2007年完成浦南地区2045户农户、20个自然村落的综合整治,通过“村落绿化、墙壁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洁化、路灯亮化”建设,形成了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气象,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近三年累计完成了33个中心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区63个)、26个村卫生室改建(全区101个)和14个村级综合文体活动室改造(全区68个),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推进村级连锁超市建设、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乡村医生社会保障。购置流动体检服务车,下社区、进农村开展医疗健康检查服务。建成了一批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健身点等文体公共设施,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5、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通过近几年对黄浦江上游水源的保护工作,建成了上海地区独有的沿黄浦江两侧40多公里近2万亩的水源涵养林,森林覆盖率已达13.5%,形成城市的“绿肺”,对于改善城市空气和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与已建成的番茄农庄、格林葡萄园、云间大自然基地等近20个农业旅游景点,成为浦南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接待游客12多万人次,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850个,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当前松江浦南地区在“三农”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尚有差距,政策聚焦不够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认识不到位和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如,有些部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农业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也有的认为,上海地区的农业在工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小,从而对“三农”工作的关注度和工作力度相对减弱。在调研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反映,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明确的,但在具体工作操作上,存在方向和职责不明、措施不力的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完整、正确的认识,各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由于认识尚不到位、职责尚不明确,造成政策难以聚焦,市政府2008年度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将支农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加大对为全市作出贡献的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纯农业地区和远郊地区的扶持力度”至今尚未兑现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和途径还未真正形成。
2、镇、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和财力支撑
从统计的情况看,截止2007年底,浦南地区的镇级财政收入为58081.41万元,占松江11个镇级财政收入210110.62万元的27.64%。全区115个村中,村可支配收入在80万元以下的有15个,全部集中在泖港镇。浦南地区处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和松江基本农田的保护区,使浦南经济发展受到许多限制,存在“一产只能种、二产不能动、三产空对空”的现状。目前,镇级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私营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加强税源培育和财政收入,随着税收政策属地化的推进,对镇级经济和财政收入带来较大的压力,且各镇为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向银行借贷投入了大量资金,因宏观调控政策实行而停止开发,各镇背负归还资金、利息的沉重负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镇、村的刚性财政支出也随之增加。在调研中,部分基层村干部反映,村级年支出一般费用在150万元左右。2008年度松江区对教育、卫生经费区级统筹,区财政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使浦南各村可支配财力达到80万元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轻了镇、村支出压力,但这只是一定条件下的“输血”机制,“造血”机制仍然没有形成,缺乏长久之策。经济发展缓慢,对浦南地区农民的就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严重影响。近几年来,浦南地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休闲观光的产业,并将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等资源进行开发,还为今后浦江溯源的旅游开发创造了空间。但是,现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又限制了农业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
3、农民生活保障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矛盾仍然突出
从纵向比较,近年来浦南农民人均年收入以10%以上的速度持续递增,2006年浦南农民人均年收入7782元(全区9382元),2007年达到8604元,但与全区农民人均年收入10367元以及浦北农民人均年收入14630元的横向比较,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据2007年度统计,全区11个镇中最低的新浜镇农民人均年收入7580元,与全区最高的九亭镇农民人均年收入14792元相比,将近差一半,主要差距在非经营性收入上。在调研座谈中了解到,今年承包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扣除农资、土地流转费、劳动力成本等费用,加上政府各类补贴400余元每亩和收购粮价有上涨等因素,实际每亩纯收入400余元。如果没有政府各类补贴,那么种粮大户几乎是没有收入的。此外,浦南地区累计解决农村镇保人口4.05万人,占全区解决农村镇保人口的比例仍然较低,浦南老年农民最低养老金虽提高到每月200元,但要求提高镇保比例和农保基数的呼声仍然很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浦南农民中因病致贫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根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浦南地区享受最底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727人,占全区115个村享受最底生活保障的人数的70.78%
4、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缺位
长期以来,浦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来,坚持以镇为主,积极推进经济薄弱村道路危桥改造,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逐步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但在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扎实措施,加以改进。在推广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后,农业配套设施建设还有欠缺,大量稻谷收割后,没有相应的晒场和仓库,遇到连续下雨天气,这将使家庭农场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5、现代农业基础不稳定,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目前浦南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生产。但由于土地的流转合同基本是一年一签,致使种植大户在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存在顾虑,随着政府对种粮补贴增加和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一些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希望自己种粮或增加土地流转费用,在平衡两者利益之间存在较大难度,农业规模经营也缺乏稳定的制度保证。根据座谈反映,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民,因农业生产周期长、收益低、劳动量大、风险高,年轻农民对农业生产缺乏兴趣和热情,农业生产后继乏人。
三、推进松江浦南地区“三农”工作的建议
1、切实提高认识,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从松江实际情况看,农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三农”问题至今仍是推进松江全面发展的一大问题。农民最穷、农业最弱、农村最苦的局面在松江浦南地区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农业发展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因此,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采取扎实措施,真抓实干,推进区域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2、整合优势资源,明确长远发展规划目标
浦南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均占松江区的三分之一左右。浦南地区水净、土净、气净,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已经形成松江地区粮食、疏菜、水产、花卉、瓜果的重要生产基地,生产的粮食作物、蔬菜、生猪、家禽、淡水鱼等,分别占全区总量的49.41%68.16%,造林面积占全区的47.85%,这些基本物品承载着松江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还具有上海地区独有的黄浦江上游水资源涵养林的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这些优势,需要通盘考虑,加强整合,使这些资源效应更具有特色。根据松江新城建设的经验,首先应加强对浦南地区高起点的整体规划,做到规划在先。应站在全市“三农”工作和生态建设的高度,由区政府牵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浦南地区共同参与,在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在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基础上,制定出松江浦南地区黄浦江两岸整体开发的2020年远景规划,以及浦南地区“三农”发展长远规划,并建立相关的区级领导机构,加强对浦南地区开发建设的领导。远景规划涵盖组织领导、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开发步骤、功能定位、集镇建设、产业发展、资金来源、职能分工等内容。通过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浦南地区黄浦江两岸整体开发和“三农”发展的宏观指导,避免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重复投资、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浦南地区的“三农”工作各自为政、重心不一的现象,力求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明显、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有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可以使全体人民统一认识,凝聚人心,按照明确的奋斗目标努力。
3、加强政策聚焦,完善“三农”发展制度性保障
浦南地区由于是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和松江基本农田保护的区域,在二、三产业发展上受到政策和条件的限制,只能以发展农业为主。在现有农副产品的价格总体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何确保浦南农民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翻的目标,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政策聚焦,尽快建立和完善保障“三农”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在水资源保护上,要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将支农资金向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使扶持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纯农业地区和远郊地区的政策及早落实。二是针对浦南的基本农田保护面广量大的特点,出台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奖励办法,如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反馈给基本农田保护的区域,使“水资源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保护者有谁来保护”的呼声得到回应,让守望水资源和基本农田的广大农民得到应得的经济补偿。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的机制,提高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支持粮食生产,加大对产粮大户的财政奖励,不断提高对粮食生产的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培育新品种和运用新技术。建立相关基金,进一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和保护农产品品牌。
4、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针对浦南地区的特殊现状,市、区在产业安排上要向浦南地区倾斜,将一些符合浦南地区开发的项目首先落户在浦南,通过产业带动浦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政策上对这些项目、产业和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使浦南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更加科学合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要充分利用黄浦江水资源、涵养林、农村田园风光等资源,加快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开发。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开发,培育农产品的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和产品系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营造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切实解决家庭农场在粮食收割和销售中遇到的问题。
要建立确保土地承包方和经营方两者利益的机制,使规模农业健康发展有坚实的基础。探索老年农民退休政策,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60岁以上的农民,在每人每月200元基础上提高农保基数,并逐步使农保与镇保相衔接,让农民真正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尝试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在不改变土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经营权,使土地相对集中,确保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要在保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和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宅基地的平移置换,对部分已有多处住房的农民,鼓励其将一些破旧的农民住宅和宅基地,通过赎买等方式转让出来,进行土地复垦,盘活存量的土地资源,既有利于土地资源整合,又有利于加强有特色的集镇和自然村落建设,优化农民居住环境。
5、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加强对农村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预算支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序推进村庄治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推进创建“绿色家园”行动。
结合浦南地区的实际,当前在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尤其要注重不断提高浦南地区的教育卫生文化的质量,方便农民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同时减轻因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给城区公共资源带来的压力。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待遇,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污水纳管建设,不断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6、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主力军,是“三农”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需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加强对专业农民的科技普及和技能培训,对非专业农民则在就业观念上加以教育引导,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教育、得到全面发展。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人才培育上,尤其是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个人才辈出的氛围,使新农村建设有足够的人才储备。要充分发挥松江大学城的优势,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并给予一定的待遇和保障。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级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和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广大农民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群众基础。
 
 
 
浦南地区“三农”工作课题组
二〇〇八年

责任编辑: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