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5
为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对侨务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区侨务工作助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区人大常委会侨民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今年6月成立专题调研组,对我区侨务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成员先后走访了区侨办、公安分局出入境办公室、广富林、岳阳、新桥、泗泾等街镇,听取侨务工作情况汇报;召开部分老侨、新侨人士、区人大代表和基层侨务工作者三个层面的座谈会;实地走访国龙集团、宏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部分区侨资企业,听取意见建议;赴浙江省绍兴市、青田县等侨乡实地学习考察和交流;参加市人大侨民宗委关于侨务工作的调研等。通过走访调研,掌握了大量信息,并对我区侨务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作了细致地梳理,提出工作建议。现将调研内容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侨务部门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侨务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团结调动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积极投身松江建设,在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贡献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侨情基本情况
随着松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导入,侨务资源增长迅猛,侨界人士结构也发生着新的变化:新侨、海归人士数量大幅度上升,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的海外人才不断来松发展,已经成为松江侨务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全区归侨侨眷、外籍华人、港澳居民及其眷属、留学归国人员、留学生眷属共5万余人。松江籍或与松江有密切联系的海外华人华侨1.5万余人。新侨海归人士比较集中在方松、广富林、九亭、九里亭、新桥、佘山等街镇。
(二)侨务工作基本情况
松江侨务工作本着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本区侨情特点,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工作方法,认真做好为侨服务工作,不断扩大侨务工作的影响力。
一是认真构建组织网络。我区侨务工作形成了区、街镇、居(村)委会三级网络,结合以各街镇“侨之家”为阵地,以“新侨驿站”为创新平台的“1+2”组织架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目前,17个街镇全部成立了基层组织,“侨之家”在各街镇做到了全覆盖,共有“侨之家”28个,平均每年开展活动480余次。
二是积极做好海外联谊工作。区侨务部门发挥海外资源优势,利用媒体向海外宣传松江,积极向海内外华人华侨、重要社团、专业人士宣传松江建设并保持紧密联系。近三年,接待海外社团、侨领、代表人士来松62批次,1640人次。积极与海外人士开展主题活动,现已与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社团及侨领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
三是持续开展为侨服务。区侨务部门每年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如开展侨法宣传月、举办侨法知识专题讲座以及侨法知识竞赛、开展侨界文艺展演、侨界体育运动会、侨界“三送”活动等,不断扩大侨务工作影响力,激发侨界群众爱国爱党之情。做实“侨爱心”工程,每年在春节前夕为全区200多名侨界人士送去慰问,每月向每位老归侨发放200元的生活补助,区侨商会与结对学校每年20000元的定向捐赠等。同时,开展适合不同侨界人群的各项活动,关注社会民生,营造侨家和谐氛围。
四是创新引资引智工作。针对全区600余家侨资企业开展如“侨资企业专场招聘会”等特色活动,帮助在松侨企做大做强、进一步服务中心。通过欧美同学会松江分会,开展海归企业家主题沙龙联谊活动、推荐新侨代表人士参加由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归国留学人员理论研究班等,做好新侨海归人士工作。创新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地校侨务工作联谊互动平台,为大学城海归新侨人士融入松江、服务松江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存在的困难
一是侨情排摸精确度有待加强。随着松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的侨情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我区国内侨情基础数据收集主要在社区、居委会,存在着数据信息收集滞后、遗漏的情况,有些基层社区也缺乏侨身份定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我区目前侨情排摸的形式过于单一,侨务部门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侨界人士还不知晓侨务部门。另外,我区联系海外侨胞也多以“请进来”为主,海外侨情的掌握还留有很大空白。
二是为侨服务针对性有待提高。老侨、新侨的需求大有不同,老侨的需求更多是在社区,包括丰富晚年生活、解决养老问题、提供物质精神关爱等。新侨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企业经营、子女就学、提升品位等方面。我区的新侨人士虽然有强烈的社交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但新侨大部分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现有工作平台缺少满足新侨群体的特色化功能,吸引力不够。目前我区在为侨服务上虽然得到了很多侨界人士的认可,但不管是区侨务部门还是基层组织还需进一步对接需求,精准服务。
三是基层侨务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我区虽然实现了基层组织全覆盖,但由于地区侨务资源发展不平衡、社区侨务干部流动性大、基层侨务工作经费有限等原因,社区侨务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三、工作建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侨务工作对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侨的数量在增加、分部更广泛、结构更多元、流动在加大、差异更明显、作用更突出。要充分发挥“党建带侨建”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助推我区中心工作,传递侨界正能量。
(一)摸清底数,夯实做好侨务工作基础。面对松江新侨群体迅速壮大这一新侨情,要及时摸清家底、查遗补漏,健全侨情资料库,完善留学人员数据库,对重点人士的材料进行收集,确保侨情资料、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加强与社区联动,尤其在人口普查、居民登记时要增设涉侨信息栏目,侨情排摸的触角要延伸到社区、居委会,实行信息排摸“属地管理”。要加强与新侨人士集聚的园区、行业、楼宇联系,通过新侨人士工作的企业,以党建带侨建的形式,实现对我区新侨人士的动态跟踪,逐步建立数据库。要在侨情排摸的形式上,考虑到新侨人士特点,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手段来补充传统宣传手段的不足,利用微信、网络登记等方式,为新侨人士提供便利,从而提高侨情排摸的准确度。要积极走出去,加强与海外社团的沟通联系,鼓励、支持海外在松侨胞成立同乡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挖掘海外资源,进一步扩大全球“朋友圈”。
(二)精准服务,提升为侨服务能力。在为侨服务工作中,要进一步明确涉侨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好地为侨界人士提供便利。在调研中发现,不同涉侨人士的需求不同,为侨服务应当具有针对性。对于老侨人士来说,空巢养老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利用社区资源对有需要的侨界空巢老人建立完整的服务体系;重视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为独居侨界年长者配备社区家庭医生;探索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老年公寓建设,改善侨界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缓解养老院的床位压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对于年纪轻、学历高、诉求多元的新侨人士而言,要进一步树立“大侨务”理念,与涉侨部门联合联动,为代表人士提供丰富的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为新侨人士的职业发展、生活提升等提供服务;在创业指导、职业教育等方面提供精准、全面的支持,持续助力新侨海归职业发展;要积极推荐优秀华侨代表列席人大会议,提升新侨人士服务中心、建言献策水平;要创新服务形式,助力新侨企业成长,宣传企业品牌、扩大其在松影响力,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三)规范建设,推进基层工作水平。要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侨务基层组织网络,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通过自己建、联合建、参与建、引导建等方式,努力使侨的组织嵌入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留学人员及眷属所在的各类单位和组织。要使基层侨务工作覆盖侨胞所从事的和行业领域,特别是新侨和侨商资源丰富的产业园区,适时成立侨联组织及“新侨驿站”,为海外华人华侨特别是侨资企业家服务,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贡献侨界智慧和力量。要把社区侨务工作纳入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以社区为舞台,整合资源,推进为侨服务社会化工作,构建“社区为侨服务,侨为社区服务”的社区侨联“双向”服务新格局,促进社区侨务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等工作相结合,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加强对社区侨务工作经费的支持,将社区侨务工作活动资金纳入社区日常工作经费之中,并尽量保障经费使用的便利,有条件的可划拨专门经费,并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购置必要的活动器材和办公设备,确保社区侨务工作正常开展。在完善经费保障的同时,配备与我区侨情相适应的专职社区侨务干部数量,重视基层社区侨务骨干的培养,切实把热爱侨务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扎实的同志选拔到相应工作岗位。
责任编辑:区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