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调查研究

松江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专项监督调研报告

2021-05-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松江调研时提出“要认真研究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问题,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走在前列”和市委李强书记在松江调研时提出“带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为松江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目标和方向。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质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区人大常委会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情况开展专项监督调研。现就相关监督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专项监督调研开展情况

   (一)计划实施。自市人大召开启动会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委及时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经区人大常委会党组讨论通过后,于7月10日召开关于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专项监督调研启动会,会上通报了工作方案,听取了区农业农村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规划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文化旅游局等政府部门的情况汇报,了解本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方面的总体情况和下一步的推进措施。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飞云出席会议并对专项监督调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深入调研。8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来松调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沙海林,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赵卫星等市人大领导参加调研。调研中蒋卓庆主任指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市委要求,深化认识促进发展家庭农场对本市“三农”工作的重要作用,探索创新一二三产业有机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7月17日上午,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主任委员孙雷来松开展产业兴旺专项监督调研。8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分三批赴本区5个涉农镇开展专项监督调研。专项监督调研共实地走访调研示范村2个,专业合作社7家,农业产业企业6家,文创企业2家,家庭农场7户。

   (三)广泛参与。市区镇三级联动开展专项监督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分管副主任、农业与农村委分别带队来松开展专项监督调研。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工委与泖港镇、叶榭镇、新浜镇、石湖荡镇、小昆山镇等五个涉农镇人大开展上下联动调研,邀请相关领域区人大代表、农业与农村工委委员共有86人次参与专项监督调研活动。形成初稿后,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汲取各方智慧。

二、本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兴旺情况

截至目前,松江区共有行政村84个,农村居住人口29.8万人【含小集镇居住人口】,农业户籍人口8.55万人。全区耕地面积22.5万亩、淡水养殖5557亩。农业总产值19.48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8.81万吨【全部为水稻】、蔬菜8.7万吨、出栏生猪14.7万头、淡水产品1680吨。松江区政府着力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现代化郊区定位,在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中谋划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建设,努力做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篇文章,全力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2019年,松江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19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万元,比上年增9.9%,增幅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同比增长6.4%。

    (一)探索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初显成效

    一是构建以家庭农场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农地“三权分置”示范样本,进一步理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属。目前松江农民土地权证发放率达到100%,流转率达到99.9%。加快了粮食生产专业化进程,基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全区家庭农场从最初的1267户调整到862户,户均经营面积158.5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2019年纯粮食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15.7万元,比初始增长了3.4倍。机农一体家庭农场户均净收入20万元,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户均收入30万,让农民成为了“体面的职业”。同时,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组建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加快以家庭农场为核心的产销一体化发展。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成了松江区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全区秋粮收割烘干全面覆盖。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从“十三五”初期的1.6%提高到2020年的33.52%,位居全市第二,绿色食品企业数、产品数均实现大幅提升。创新实行了耕地质量保险,探索推出国内首份耕地质量保护险,并启动全国首个耕地质量保护险试点,激发农场主“养地”热情,目前全区已有526户家庭农场投保,覆盖面积8.3万亩。逐步完善了绿色产业生产体系。通过取消二麦种植,种植绿肥、冬季耕垡,实施减肥减药、种养结合、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90%以上,确保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松江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以来,全区涌现出了“松林”“鼎优”“汇枫”“家绿”等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2019年底,全区经工商注册的农业类商标达34个,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销售率达到70%。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方面,已建成10.5万亩高标准农田,6500亩保护地设施菜田,4500亩设施化经济作物生产基地,8195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场,91个种养结合场,3家大米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合计达到15000吨,4000吨稻米低温储存仓库,3家净菜加工基地,全区稻谷日烘干能力达到2800吨。现代农业体系方面,形成了粮食生产、生猪养殖两大主导产业。扩大优质稻米种植面积,今年落实优质品种种植面积5.4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36%。生猪养殖依托畜牧业龙头企业松林集团公司,以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统一苗猪、饲料、防疫、屠宰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绿色发展、品牌强农的目标。当前,松林集团已带动91个种养结合家庭,开设门店72家,年上市商品猪达15万头,出栏数为市域第一。

    (二)发挥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优势逐渐显现

    一是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依托江南水乡特征和超大城市郊区特色,着力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重点区。目前已打造了五厍休闲农业观光园、八十八亩田、家绿亲子采摘园等一批多样化的“农业+旅游”基地,其中五厍休闲农业观光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同时,推进以花卉为特色的叶新公路产业带建设,不断完善集生产、展示、销售、育种等于一体的完整花卉经济产业链。

    二是着力打造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作为市级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首家试点,云间吾舍田园体计划建设面积4.06万亩,开发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21个项目。目前,锦鲤良种繁育、多肉植物、菜田建设、池塘生态循环等4个项目已建成投入,7个项目正在施工。

    三是积极做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规划布局。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国有资本、集体经济组织等参与,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入股”发展模式,黄桥村依托国有企业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打造高科技园区项目——临港•黄桥现代工匠产业园,同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泖港镇12个村共投资5600万元入股。探索“土地入市+创业园区”发展模式,南杨村积极引进民营上市企业上海奥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农创、农旅产业和精品客栈等,力争通过3年左右打造松江版“拈花湾”。

    四是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在先后自主培育“松早香1号”“松1018”等优质稻种基础上,今年又成功选育了性状优秀的中晚熟品种“松1058”。在信息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方面全面开展探索与实践。比如,推广池塘低碳集聚式内循环流水养鱼模式,建设全市首个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于一体的机器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等。

    (三)坚持改革创新带动农民致富活力不断激发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有序推进三项试点改革任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建立了以入市管理办法为主的“1+5”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共出让10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面积共计385亩,涉及出让金合计12.3亿元,农民集体收益2.8亿元。征地制度改革方面,探索建立了“1+N”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完善规范了土地征收全过程管控程序,补偿标准较改革前提高了40%,探索推进征地房屋市场化补偿。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了货币化退出、进镇集中居住、乡村归并集中、原地改善居住等宅基地权益实现方式。2019年获得市级实施方案批复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共计895户【4个平移项目、2个上楼项目】,计划拆除宅基地面积516.834亩。2020年新签约项目已完成市下达1104户的签约任务【7个平移项目714户、6个上楼项目390户】,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风貌评估、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3年底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镇、村两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起实现全面分红。2020年全区农民年度收益分红3.48亿元,增长4.5%,10年累计分红19.98亿元,收益分配的覆盖面达100%。积极打造“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新桥镇、九亭镇、中山街道、佘山镇等街镇参与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11.76亿元,合作开发土地1277亩。2017年浦南四镇集体经济组织成立“浦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加油站建设项目,目前已签约5个项目。加强集体资产联动监管,运用“制度+科技”手段,于全市率先搭建松江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平台,目前已纳入49家集体单位,实现租赁合同风险预警。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帮扶。推进实施“造血”项目,成立松江百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帮扶造血项目运作平台,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4.14亿元资金,购买临港松江科技城优质物业资产,预计年收益可达2000万元。规范帮扶流程及资金使用,制定困难农户综合帮扶若干事项的操作办法,出台综合帮扶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帮扶资金使用程序和资金审批程序。落实“村企结对”帮扶模式,建立银行、企业与村对口帮扶机制,由56家企业结对42个经济薄弱村,每年向结对村资助20万元。

    三、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虽然松江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结合调研情况,从机制体制、质量效益、要素供给等方面来看,目前的产业兴旺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关注:一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受土地指标、规划等限制,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配套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二是地产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品牌运营等方面社会竞争力不足;三是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单一,农业招商引资的系统性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农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联结还不够紧密;四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且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经营、乡村管理型人才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还比较缺乏,人才保障机制还需加强。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融合”,加强一二三产业发展。要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新业态,并推进各业态融合发展。要推进农业和旅游业融合,以乡村农庄、家庭农场等为主体,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和工业融合,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附加值;推进农业和商业融合,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新形势新发展,加速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二)聚焦“产业链”,做优做强农业产业。更好推动乡村业态多元化发展,更好打造集生产、加工、展销、科研教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尝试探索突破土地使用瓶颈,发展生态农业型、农事体验型高效种植和养殖业,发展文明公益型、养生休闲型和文化创意型乡村休闲旅游业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形成城乡要素快速流动、生产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农业业态和功能更加多样、农村资源得以高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三)聚焦“民生”,加大乡村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更加注重民生保障,推进梳理村级经济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关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地区,特别是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结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村现有合法存量建筑,鼓励开展研发、文旅等高质量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政府各部门要真正形成工作合力,联合出台政策“正面清单”,促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市场化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招商引资活力。

(四)聚焦“整合”,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要做好农村空闲农房、闲置或低效土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更好挖潜利用“沉睡”的土地和农房资源。发动各方力量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加强与专业院校的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支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引导龙头企业吸收农民(合作社)参股,使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资金共筹、利益均沾、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跟踪加强农业发展带头人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为真正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