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报总第一三六期(五届人大常委会2021年第二期)

关于松江区高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为例

2021-10-06

(2021年7月19日上海市松江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通过)

 

处在产业价值链高端、在产业链中占据核心部位、技术含量多的高端产业发展关系到一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松江高端产业发展,更好地助力打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松江枢纽“三张王牌”,根据市人大上下联动监督调研工作有关安排和要求,由区人大财经委牵头开展松江高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监督。考虑到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特点和潜力趋势,本次调研监督重点聚焦我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两大重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经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64次主任会议、区五届人大第四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报告如下:

一、调研开展情况

围绕松江产业布局优化、重大产业项目引进、产业园区载体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以及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结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今年4—6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财经委先后赴区发改委、区经委、经开区等部门单位和部分街镇、园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实地走访了16家区内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重点关注当前我区高端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短板,以及在产业体系、政策举措、制度创新与有效供给等方面的诉求建议。

二、两大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松江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积极发挥国家战略重要平台策源地作用,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集群,为松江区的高端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作为上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松江依托原有的系统集成与装备产业的基础优势,已基本形成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现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46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上市2家。产业涵盖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仿真飞行器和模拟软件、物联网及传感器等诸多细分领域,并集聚了库卡、柯马等行业龙头和一批新兴人工智能企业此外,松江区“人工智能+”发展态势迅猛,吸引了海尔(COSMOPlat平台)、用友网络等国内外知名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及与之相关的企业近200家。2020年,松江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增长5.8%。

目前,松江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日趋完善,在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等方面处于全国技术水平领先地位,围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依托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临港松江科技城、正泰启迪智电港等产业载体,产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

(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松江区重点发展的“6+X”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松江持续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积极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复宏汉霖、昊海生科、G60脑智科创基地等一批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目前,我区共有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企业21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上市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46家,涉及上下游相关企业近3000家。2020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增长40%。

目前,松江区生物医药产业覆盖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等15个细分行业,且各领域均有龙头企业布局,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产业格局较为全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松江生物医药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企业技术中心23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2家,区级20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市科技小巨人企业7家,外资研发中心3家。其中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在松江建立G60脑智科创基地,将打造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研发基地、脑功能与类脑智能研发与产业化平台、脑疾病诊断、药物检测与干预手段研发与产业化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

结合松江的发展现状和调研情况,当前松江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一些困难和诉求。

(一)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集聚效应体现不够。目前,松江高端产业发展规模和比重还偏小,且中小企业偏多,产业能级不高。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自2015年以来,松江生物医药产值占本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制造业部分)的比重,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比重都不超过4.5%。目前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仍以简单集聚为主,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协同发展。同时,区域缺乏整体规划、形象打造和宣传推广,尚未形成像张江“药谷”、奉贤“东方美谷”那样特色鲜明、显示度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品牌。

(二)高成长性企业有待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应不足。目前,松江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体现还不够,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发展行业内领先、发展动力足、带动效应强、影响力大的“航母级”企业还比较缺乏,民营的、本土的、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还不多。引进的一批重大项目,大部分尚未竣工投产并形成规模效应,行业龙头企业牵引带动效应不足,尚难以在规模、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

(三)科技创新策源不足,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未充分激发。目前,松江区内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相比全市乃至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先进基础工艺领域取得创新突破的本土企业还较少,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未充分激发。另外,松江大学城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配套的高校或专业资源较少,企业技术创新和前沿科技资源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仍有很大空间,

(四)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着力点有待全面评估,与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匹配度需要提高。目前,政策资源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而未形成合力,部分政策标的不够明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需求和成果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管理环节重项目申报、轻过程监管,经费投入环节重固定资产投入、轻智力活动评价,结题环节重学术科研文章、轻专利技术和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比率仍较低。

(五)关键要素供给匮乏,企业需求无法充分满足

1.土地指标方面。当前,松江产业空间规划和土地资源瓶颈矛盾突出,松江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286平方公里规模上限,且战略留白区域面积高达20.62平方公里,许多优质项目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去等待土地指标。并且市级部分相关政策规定,对产业用地和盘活也有一定限制。

2.人才政策方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都属于知识与智力密集型产业,对科技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有着较高的需求,需要大量高端技术专业人才。松江较之市中心城区,区位劣势客观存在,公共资源配套匮乏;上海较之其他省份,人才补贴、落户、购房、入学等一系列政策也较紧,人才的吸引培育难度更大,这些都使得松江产业发展人才相对不足,真正落地起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稀缺,基础技能型人才也不充足。

3.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松江地处上海郊环以外,目前仅一条轨交,已无法支撑松江全域200万人口的交通需求。同时教育、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供给相比中心城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优质服务配套资源严重不足。

四、意见建议

为推动形成以高端产业发展为重点支撑、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战略引领、以松江新城率先发力为重要平台和现实载体的上海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为“十四五”开局起步乃至更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撑,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在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上“不遗余力”

一是要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立足松江产业基础,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制定详实的高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全区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方向,高效指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创新集聚,引领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强化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促进特色园区发展,形成符合松江实际的“产业地图”,推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精准有效配置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要进一步聚焦特色产业集群,突出重大项目引领,不断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建设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推动形成具有战略引领地位、具有话语权地位、具有抗风险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四是要着眼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大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并参与国家、市重大科研工程,增强松江创新策源驱动力。依托大学城资源,密切地校合作、校企合作,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合作交流平台建设,推动区域高端产业上下游企业与松江产业匹配度较高的高校深度合作。加强科技成果及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用制度保护创新、激发创新,打造引领未来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五是要坚持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协同发展,突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素链、政策链、服务链融合布局,促进产业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释放发展新动能。

(二)在提升招商引资效能上“齐心协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品牌效应,突出松江的产业基础、特色定位、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优势,围绕特色产业链,优化项目评估体系,加大优质项目和优秀企业引进工作力度。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和项目,要舍得投入、敢于决策、加强协调、及时跟进,优化要素资源供给和服务保障,确保项目及早落地,投资真实有效。二是要大力发挥现有的龙头企业、总部机构、研发中心、国家实验室等高能级项目和功能平台的牵引带动效应,通过大项目、高平台,吸引和培育一批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打造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迅速提升松江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松江。三是要注重招商引资的有效性。强化招商引资统筹,整合各类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模式,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编制全区产业招商引资地图,推动项目、载体、平台、信息、服务精准对接、全面共享。四是要加强区域产业合作。深入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及九城市的产业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布局和协同化发展,推动本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在长三角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互动融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自由流动。

(三)在政策扶持和服务配套上“靶向发力”

一是要充分体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的优势,持续关注并积极争取国家、市重大战略、政策的支持和突破。特别是要全力争取为加快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而出台的重大项目、产业发展、财政税收等各类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完善本区政策整体设计,瞄准产业发展所需,着力在政策扶持的“精细化”“精准度”上下功夫,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促进政策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精准有效。二是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找准产业建设与社会资本投资需求的契合点,创新投融资方式,放大社会投资规模,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完善金融支持高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整合设立高端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资金保障。支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促进产业发展与税收增长相结合,提升产业发展的财税贡献。三是要高度重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加强对其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四是要根据现代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加强区级层面促进各类产业园区发展相关制度、政策研究,适时出台《松江区产业园区管理办法》,优化完善园区综合评价和分类管理制度,鼓励建设高水平、优服务的高品质产业园区载体,努力推动全区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小区良性发展,为产业集聚发展拓展新空间。五是要持续促进产业营商环境优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做深做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上“尽心竭力”

高端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这是关系产业创新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化完善各项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引育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更为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海外优秀人才集聚松江发展。加大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适应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二是要在构建良好引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安居、落户政策体系,对有实力、有意愿在松江落脚的投资者、科研者适度放宽购房、落户政策,对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生活配套给予优惠,真正形成充满吸引力的留才机制,扩大人才吸引力。三是要大幅增加区域优质资源供给,完善一流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就医环境水平,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彰显城市品格,提升新城吸引力与特色品质,吸引和推动高端科创和产业人才在松江落地生根。

五、需要市级部门予以支持的部分诉求建议

(一)土地政策方面。建议市级相关部门一是加大对优质项目落户松江的支持力度。给予松江一定数量的土地周转指标,重点促进高端产业项目落地。二是土地政策能有新突破。探索适宜的土地政策,在土地混改利用、土地成本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探索在新城范围内批量解锁战略留白区。三是要逐步放开产业用地土地年限。根据市级相关政策规定,目前产业用地以“20+20”年限为主,对部分产业发展有一定限制。希望市相关部门突破每个区每年仅3个50年出让年限项目的限制。

(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建议市级相关部门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因土地资源有限,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再利用将是今后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市级层面加大存量低效工业用地盘活再利用的资金支持力。二是充分考虑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地的战略地位以及作为五大新城之一的发展迫切需求,加大重大产业项目的倾斜力度,支持松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建议市级相关部门一是加快推进轨交12号线西延伸、沪松公路快速线、高速公路匝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改善松江对外交通。二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更多优质一流的教育、医疗、文体资源落地松江,并予以项目补贴和引导,助力松江新城打造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不断增强松江整体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松江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