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松江区五届人大九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目录 站内搜索:

关于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居家养老”充分发展的建议

代表团:泖港    提议人:万海娟    2021/5/24 0:47:00

国际上将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0%,65岁以上占比超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毫无疑问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五个国家分别是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到201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7%、23%、21%、20%、19%。中国排第10,占比11%。

有数据显示,全国有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79%的家庭的老年人是由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护理;20.1%的家庭的老年人是由第三方服务。因此,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已成为目前三种主要的养老模式。上海已明确了养老服务的“9073”思路(90%由家庭自我照护,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服务格局。

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机构式长期护理:3%依靠机构养老,不是很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且老年人集中居住,远离社会,不符合传统养老观念。公立性养老机构收费虽然低廉,但入住率高,床位周转率低,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等,致使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私立性养老机构规模大,设施全,收费高,一般常人都无力承受。与此同时,机构的发展与社会老龄化的发展呈失衡之势,供求矛盾长期突出。

2. 社区-居家式长期护理:7%的社区居家式养老模式适应了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音的传统养老观念,相对投入的成本较低,是对弱化的家庭功能的一种有效弥补。随着老年人群高龄、慢病、失能、失智、失独、空巢等问题的日益突出,致使社区居家养老陷入“医养分离、有养无医”以及“养护分离、有养无护”的双重困难,无法满足当下老年人群多样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需求。

3. 家庭式长期护理: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伴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步入高龄老人行列,“4-2-1”家庭的老年人陆续增加,独生子女的护理负担逐渐加重。同时随着妇女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家庭护理人员更加不足,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难以满足。家庭自我照料遭遇了家庭功能弱化的挑战,需要寻求家庭之外的护理以满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

相对于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具有诸多的优势、优点,比如:老年人更易接受、与传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更加吻合、社会成本和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更易得到传承和弘扬等。因此,切实加大对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使其得以充分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综合施策,着力提高长护险的服务能力,助力家庭照顾

1、多渠道宣传,提高知晓度,普惠政策红利。2018年长期护理保险在松江开始试点。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老年人及其家庭对长护险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全。建议区、镇两级政府进一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媒体加大对长护险的宣传力度,同时对特殊有需要的人群通过民政、村居、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工作人员入户告知宣传,让老年人及其家属充分都能了解长护险的内容,申请渠道、方式,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2、多维度评价,提高服务能力,确保服务质量。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涉及42项服务内容,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及15项常用临床护理内容。建议对于服务提供人员和机构加强标准化监督和考核,从结构-过程-结果进行全方位监督,有利于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规范操作,考核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涵盖服务基础、服务过程和质量、服务效果等维度指标,通过服务效率和效益指标、服务质量指标、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来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其福利待遇。

3、加快中高端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持续提高执业服务能力。养老护理员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为“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从生活照料、技术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对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时间及内容、职称考试申报条件、鉴定方式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养老照护员按规定必需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队伍里还有不少数量的无证人员在岗服务。且中高端的养老护理人员凤毛麟角,养老照护技能还停留在打扫卫生、洗衣服等助洁服务。究其原因大致由于养老照护员工作累脏,收入少,故其队伍普遍年龄大,文化低,没有医学背景,且培训周期短,应试型、速成式的考试拿证。建议区、镇两级政府主动适应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求,给予从业人员政策倾斜、优惠补助及激励机制,吸引年轻人及高学历人员加入到养老照护员队伍,同时要加强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执业服务能力,夯实专业人力资源基础。

二、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扩充团队力量,提升服务能力

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九部委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需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士等组成,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是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1、多学科合作,扩充团队力量,共建“健康老龄化”。老年长期护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老年照料服务,它的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和心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让中医医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师、健康管理师等更多卫生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于进来,发挥各专业的特长,提升团队整体的服务能力。专业化服务使得老年人对家庭医生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认可度提高,进一步促进老年人服务的利用率;反过来服务利用率的高低作为服务人员经济激励考核的指标,可以督促团队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法律法规。医疗、护理存在有不可预知的风险,再加上出诊入室诊疗服务,尤其是单独上门,医护人员的安全存有风险隐患,健全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规范医护人员诊疗行为,确保其安全,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制度,使其在服务时有规可循,在遇到伤害与纠纷时有法可依,有法律作为后盾开展工作可以大刀阔斧。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多样化融合。

3、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特色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人员除了按常规服务模式完成既定服务项目外,还要根据地域特点、特殊需求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松江区域内浦北地区居民都以集镇居住为主,而浦南地区老百姓居住相对分散。服务人口与服务半径南北存在明显的差异,因地制的宜建立适合本地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更好的完善老年人在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满足其身心的健康。

三、促进区域养老服务协同配置和养老服务社会化

据统计,松江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有18.6万,占总户籍人数的28.8%,人均期望寿命达83.69岁,老年抚养系数达50.2%。全区现有养老机构23家、床位5651床,收养3311人,占户籍老年人口总额不足2%。面对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建议区、镇两级政府继续增加养老床位的建设,尤其是公建公营的养老机构,满足“三低”、孤寡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需求,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本着街镇有“院”、片区有“所”,村组有“点”养老全覆盖的理念,支持各类主题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引导长期护理产业朝着“社会化”、“去机构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总之,努力构筑起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相互补充、多元发展、共同提高的基本格局。

 

办理结果: